▲彭老與王夢女士一家漫步沙坡尾
臺海網7月3日訊(海峽導報記者 李效偉 崔曉旭/文 常海軍/圖)夏日的清晨,彭一萬站在沙坡尾,想起300多年前的廈門港。
上周六,彭老在“玉沙坡講壇”開講,給大家講鄭成功。聽眾中,有一位叫王夢的僑胞,專程從印尼趕回廈門。彭老的“講古”,讓她仿佛重回幾十年前那斑駁的歲月。“走得再遠,根還是在這里。夜深人靜時,魂牽夢縈的還是這些老地方。”王夢說,不管身在何方,心都還在廈門。
人物故事
僑胞回鄉聽“講古”一家三代漫步玉沙坡
上周六,一位印尼僑胞帶著兒女回到廈門,說要聽彭一萬“講古”,解“思鄉”之病。
她叫王夢,土生土長的廈門人,1997年移民印尼雅加達。
上個月,遠在雅加達的王夢在朋友圈看到彭老沙坡尾開講“蔣元樞的海峽兩岸情緣”。對故鄉的思念,讓她熱淚盈眶,“我想回家看看、回廈門看看、回沙坡尾看看”。
王夢給朝宗宮寫了封信,希望有機會參加“玉沙坡講壇”,現場聽彭老“講古”。
收到這封來自印尼的“家書”,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立即籌劃,再請彭老“玉沙坡”開講。
王夢的老家在廈港街道,小時候她時常和小伙伴到沙坡尾玩耍,戲水、捉魚、挖螃蟹,看漁船進進出出,看漁人忙忙碌碌。
“得知彭老再次開講后,我的心就跟著回到了廈門。雖然沙坡尾已舊貌換新顏,但這里有我太多的兒時記憶,我還清晰地記得飄蕩在港灣上海風的味道。”王夢說,如今的沙坡尾變漂亮了,也變干凈了,但老港口的那種“古早味”卻也淡了許多。
“玉沙坡講壇”當天,王夢帶著母親、兒女早早來到沙坡尾,他們在沙坡尾走走停停看看,感慨良多。在朝宗宮,他們還瞻仰了媽祖圣像,并向朝宗宮致贈“玉沙福地 心永朝宗”的牌匾。
彭老開講
鄭成功兩次提出“通洋裕國”
這次,彭老給她講的是廈門港、講鄭成功。
1646年,鄭成功22歲,年紀輕輕的他就有兩次具有針對性并體現其戰略思想的進言。
一次是3月,在延平城區(今南平市)向南明隆武帝朱聿鍵提出《延平條陳》:“據險控扼,揀將進取;航船合攻,通洋裕國。”
另一次是8月,他對其父鄭芝龍勸諫:“大開海道,興販各港,以足其餉。”這是“通洋裕國”戰略的具體化。
“兩次進言,切中時政,核心是開發海利、富國強兵,具有強烈的海洋意識和戰略眼光,體現了鄭成功拓展海上絲綢之路,以商養戰,裕國強兵的深謀遠慮。”彭老說。
有了“通洋裕國”戰略思想的支撐,鄭成功隨即成立了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。彭老介紹,山路五商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大商行,機構設在杭州及其附近,主要負責采購大陸各地土產貨物,運往廈門,銷售東西洋;海路五商為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大商行,機構設在廈門及其附近,主要負責販運從東、西洋換回來的白銀、杉桅、硝、磺、銅、鉛、麻、木材等軍需兼民生物資。
“當時,海路五商各擁有大海船12只,規模龐大。運作方式上,采取陸路采購、海上運銷的分工模式,成功地溝通了內地與沿海的商貿往來,突破清廷的海禁政策,獨享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。”彭老說,這種立足國內市場、拓展國外市場的做法,使鄭氏政權擁有牢固的經濟基礎。
鄭成功還在傳統的東西洋貿易基礎上,建立了一個勾連中國與日本、東南亞各地的貿易網絡。上販日本,下販呂宋(菲律賓)、暹羅(泰國)、交址(越南)、巴達維亞(印尼)、柬埔寨等國。可見,他是世界經濟體系最初的參與者,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對外貿易,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,從中可解決軍餉,免除后顧之憂。清軍乃北國騎兵,不習水性,通洋有利于揚長避短,在后來15年抗清生涯中付之實踐,貫徹始終,成效卓著。